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发〔2009〕16号)精神,为加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增加投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特制订我市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按照“理顺职能、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的原则,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优化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改革管理体制,促进我市卫生事业跨越式和服务均等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使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经济运作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到2011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健全完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减轻城乡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持初级卫生保健全国先进市,保持中医全国先进市,保持基本消灭地方病先进市。到2015年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2/10万,婴儿死亡率低于6‰,期望寿命到达79岁。
三、加大投入
市财政计划在2年内,增加一次性投入约1.5亿元,用于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场地租金及实行公共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拨款所需的经费。
(一) 落实《从化市镇街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需投入资金约6800万元,另外增加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租金。
1. 完成三个中心镇二级医院一期建设,需投入资金约5100万元(其中广州已配套资金1200万元,除上级支持资金外,其余尚需建设资金及征地款项由中心镇资金支付)。
太平中心镇医院,整体迁至水南村国道旁新址,征地36203㎡,新建一期工程13609㎡,需投入基建资金约3500万元。
鳌头中心镇医院,在原址后方扩征地14652㎡,扩建一期住院楼 6182㎡,需投入基建资金约1300万元。
良口中心镇医院扩建项目,待广州市统一启动第三期中心镇医院建设工程再定;新温泉移民安置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征地2000㎡及首期建设业务用房500㎡,投入资金约300万元。
2.完善三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需要投入资金约2330万元。
城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址新建,征地6667㎡,新建一期综合楼4650㎡,需投入资金约1130万元。
街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2007年已在现址旁增购并装修业务用房3354㎡,共投入资金约600万元。
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疾控中心无偿划地648㎡,扩建业务用房 3000㎡,需投入资金约600万元。
3.完成三个街城区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需投入场地年租金约100万元,一次性装修费用共约500万元。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求业务用房面积为150—300㎡。城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设置11个,分别为:城郊街2个,街口街6个,江埔街3个。
4.鳌头镇棋杆分院、温泉镇温泉门诊部、城郊医院和市卫生局在温泉镇医疗用地等资产整体移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管理。
(二) 落实《从化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需一次性投入约1550万元;现公共卫生机构在岗在编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详见附件)
1. 撤销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整体并入市疾控中心;2.完善市镇两级卫生监督,市卫生监督所迁至原药监局;3.市疾控中心在原址扩建一栋1600㎡业务楼;4.市血站整体迁至慢病中心原址;5.撤销赤草医院,赤草医院现有土地和资产整体移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管理,工作人员整体划入市疾控中心,现有住院原麻风病人妥善转移安置;6.新设健康教育所;7.完善120指挥中心设备;8.按行业标准配足人员,保障人力资源完成职能工作,按医改政策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三)加强市属网顶医院能力建设,发挥技术中心作用,需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
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是我市中西医网顶医院,是中西医医疗、科教的技术中心,加强两中心的能力,要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并辐射周边地区的诊疗中心。其中中心医院:市财政增拨款1000万元,扩建3号新住院楼16000㎡;中医院:市财政拨款3000万元扩建门诊住院楼12层33780㎡,其余费用争取上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并自筹解决。
(四)逐步消化和妥善处理公共卫生和镇街医疗机构亏损及债务,由审计和财政部门核实后再另行研究解决,使公共卫生和镇街医疗机构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运作轨道,为我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站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村医的技术水平,探索村卫生站免费诊疗服务模式。
四、长效机制
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为不断发展创造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效机制。
(一)理顺医疗机构职工和合同工待遇。
医疗机构的在编在职人员工资逐步要与本市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待遇基本持平,具有执业资格的合同工工资及补贴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二)实行院长目标责任制,加强管理人才梯队培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水平。
通过设定院长岗位工作内容、责任目标等,结合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级医院院长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的办院宗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
管理也是生产力,加强管理人才梯队培养建设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凡是未经科学管理知识系统培训的正副职领导,分期分批脱产培训半年。鼓励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卫生科学管理知识培训学习,对必要的交通费和学费给予补助。通过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卫生事业管理。详细计划方案另订。
(三)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整体提高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技术水平。
为鼓励卫生专业人员学习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发〔2009〕22号)精神,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建立奖励机制和政府津贴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以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四)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现政府关心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卫生部门各单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与工作绩效挂钩的考核奖惩管理机制,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使我市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有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让从化市民享受到更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审制度。
随着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和健全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部监督机制,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卫生局设立从化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并制定《从化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在卫生系统内抽出较资深的财务人员组成内部审计小组,各医疗机构亦相应设立内部审计组织。卫生局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督导检查。
(六)探索引进省、市名医院落户从化设立分支机构的模式,积极争取三甲医院及特色专科医院的对口支持。
卫生部门要主动联系省、市名医院来从化设立分支机构及适度引进高端民营医疗机构以满足本辖区高端医疗需求;鼓励各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报酬聘用省、市医疗卫生专家定期来我市开展指导和带教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医院结对子帮扶基层医院业务建设,尽快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七)加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贯彻“科教兴医”战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和专项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强中医名院和中医专科建设,落实“治未病”健康工程,巩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工作成果。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的作用。
(八)按新医改政策制订适合我市经济现状和卫生系统实际的实施方案。
1.在完善人员聘用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2.市属医疗单位按新医改政策逐步试行“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经费管理体制。
3.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公共卫生机构在职在编(含退休)人员纳入市财政全额核拨工资;对编外人员按劳动法规范用工管理。
4.妥善解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费用。
5.在市中心医院加建全市医疗技术实习培训基地。
五、实施要求
(一)成立从化市加快医疗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办、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民政局、审计局、镇街的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在市卫生局。同时由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
(二)制订各项专项经费实施计划。在深入调研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由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本着先急后缓、分期分批、用2年时间安排的原则,制订出各专项经费安排使用的方案计划,经财政等部门审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
(三)加强专项经费使用审计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在实施过程中,财政、审计、卫生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按时划拨,严格使用,对铺张浪费和挪用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附件:从化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附件
从化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为加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特制订我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一、现状和背景
从化市公共卫生机构包括:市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慢性病防治中心、血站、赤草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
(一)基本情况。
市卫生监督所是2003年由原市卫生防疫站改制划分出来,2009年参照公务员管理,配事业编制35人,办公场所由市疾控中心大院腾出680㎡临时使用。主要职能是:承担公共场所、饮用水、医疗、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市疾控中心是2003年由原市卫生防疫站改制划分出来,同时挂卫生检验中心、健康教育所牌子(健教所人员编制、经费均未落实)。疾控中心现有在职人员96人(其中编内人员71人),退休人员17人。业务用房3460㎡(其中560㎡借血站使用),业务用房不足。疾控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计划免疫、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各类卫生监测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
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在1987年由皮防站和结核病防治所整合而成,主要承担结核病防治、精神病防治、麻风病防治、皮肤性病综合防治以及美沙酮代替治疗等工作。现有在编人员45人(其中定编18人)退休人员11人,业务用房1497㎡。
市血站成立于2004年,主要承担全市无偿献血采供血任务,现有职工14人(其中定编5人),临工7人,业务用房暂时借用疾控中心560㎡。
赤草医院(俗叫麻风村)始建于1952年,现有在职职工4人,退休4人。业务用房870㎡,占地面积465亩。主要职能是收治全市麻风病人。
120急救指挥中心(同时兼挂应急办公室)于2008年7月组建,当时因广州市计划统一配置设备和软件,所以现使用的设备和软件是借用中兴公司的。现有在职15人,主要职能是医疗急救指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处理。
妇幼保健院于2003年11月与人民医院合并为中心医院,现仍保留该机构与工作职能。
(二)公共卫生机构存在功能相同并重复建设现状。市疾控中心和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要工作任务均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慢病中心除精神卫生外所管辖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在现时的工作和信息统计都有重重复复,部分辅助检查设备(HIV、X光等)也要重复投入,利用率不高,有浪费卫生资源的现象。慢病中心设在河滨南路住宅区群众有不满情绪。
(三)市卫生监督所和血站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市卫生监督所是卫生法规的监督执法机构,前期由防疫站分出后因无场地暂在原址占用680㎡作临时办公,受理窗口只能放到3楼,不方便群众。按要求卫生监督所必须达1200㎡。血站于2004年为实现广州市下达的硬任务而借用市疾控中心560㎡业务用房,离规范要求1500-2000㎡要求甚远,由于空间不足而导致无法放置上级赠送的检验设备。
(四)公共卫生机构编制人员和保障经费不足。公共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宗旨,编制人员和保障经费不足无法履行职能及实现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除小部分服务是属有偿服务外,大部分的服务工作是无偿的,主要体现社会效益,不但无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付出工作成本费用。如各项卫生监督、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处理、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结核病麻风病精神病的防治、地方病(从化有碘缺乏病、丝虫病、疟疾、高氟病等)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各类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等。
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大部分工作是无经济收益的,加上近年发生“非典”、甲型H1N1流感、登革热、疟疾等疫情流行,疫情监测和处理工作量大;食品卫生监督、饮用水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内容细化工作量增大;结控增加流动人口防治和药物依赖门诊(即美沙酮代替治疗门诊);我市公共卫生机构在经济上都存在收不抵支,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五)应急处置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必须及时应急处置才能保障公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多,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随时都必须及时响应作应急处理。120指挥中心医疗急救应急任务繁重,应急处置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妇幼保健工作面广而任务重。全国均要免费实施五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保健占了三项,妇幼二个系统管理、“两纲”达标,覆盖面广而任务繁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撤销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整体并入市疾控中心。将慢病中心性病、皮肤病、结核病、精神病、艾滋病、麻风病检查、治疗、预防控制职能和人员并入到市疾控中心,形成“大疾控”格局。将公共卫生预防的职能整合一起,避免现时的两单位工作交叉重复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检验、放射设备、流动X光体检车等资源的使用率。
(二)完善市镇两级卫生监督。市卫生监督所迁址至原药监局。由于市卫生监督所监督管理职能广、任务繁重和镇级基层无派出机构。为加强基层卫生监督功能,由卫生监督所在现有卫生系统编内人员或技术临工中聘用20名协管员派驻到街镇医院(其中太平、神岗共3名,鳌头、龙潭共3名,温泉、灌村共2名,良口3名,吕田2名,江埔2名,街口3名,城郊2名)。
市卫生监督所迁址到原药监局,原卫生监督所办公场所交还市疾控中心使用。
(三)市疾控中心在原址扩建一栋1600㎡业务楼。按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标准,业务用房为每人60㎡,而疾控和慢病合并后,在编人员为88人,业务用房要达到5280㎡,与原有的4060㎡(已含卫监、血站归还部分)相差1220㎡,这样从长远考虑也不用另选址建设。宿舍楼旁空地648㎡无偿划拨给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
(四)市血站整体迁址至慢病中心。按血站建设标准,业务用房(不含办公)要求1500-2000㎡,现血站业务用房严重不足,而慢病中心业务用房为1497㎡,且交通便利,因此合适作血站使用。市血站现使用的场所交还疾控中心使用。
市慢病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市疾控中心现有资产互相交接,按现国有资产规定无偿划转,严防资产流失。
(五)撤销赤草医院。我市麻风病发病率已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每年发病病人1—2例,而且现在要求现症麻风病人不再收入院治疗,现在赤草医院的病人是历史上留下不愿意回家的,年龄比较大,转移安置好麻风病人即可撤销赤草医院,现有土地和资产转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管理,现有工作人员(含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入市疾控中心。
(六)新设健康教育所。办公地址设在市卫生局,健康教育职能由市疾控中心划分出来,属事业单位管理,配置事业编制3人。
(七)完善120指挥中心设备。因现设备是借用中兴公司,要保持运行,必须购置设备,资金约需70万元。
(八)按行业标准配足人员,保障人力资源完成职能工作。根据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行业标准,配置好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保障足够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职能工作。增加的人员可在现有卫生系统编制内人员调整使用。
(九)中心医院(妇保院)设立妇幼保健部,按(卫妇社发〔2006〕489号)文要求及参照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试行)(1986年1月22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精神配置专职人员30名,分设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婚检科、信息科、计生专管等科室,强化妇幼保健功能,加强指导和管理全市妇幼保健工作。
(十)按医改政策实行公共卫生机构全额供给,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使公共卫生机构其精力集中在公共卫生服务上,避免只顾本单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重视创收而轻工作质量,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供给。
市卫生监督所、血站、赤草医院和120急救指挥中心现是定额拨款单位,应在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现是差额拨款单位,应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妇幼保健院并到中心医院,其中从事妇幼保健相关业务职位的人员应纳入全额拨款供给。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实施。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办、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民政局、城郊街的领导担任,负责领导和协调各项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卫生局。同时由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
(二)2010年年底前完成市卫生监督所与慢病中心及血站的搬迁工作。按计划调整市卫生监督所、慢病中心、血站、疾控中心的科室和搬迁场地。同时着手筹建市疾控中心1600㎡业务楼。
(三)2010年年底前完成市卫生监督所协管员队伍组建工作。在卫生系统编内人员或技术临工中招聘20名卫生监督协管员,招聘完成后进行上岗培训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力争年底前派驻到各镇街上岗开展工作。
(四)2010年年底前按政府相关采购程序完成120指挥中心设备购置,确保120指挥中心正常运行。
(五)2010年年底前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由市政府办、财政局、卫生局、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成工作小组,在定员定编基础上,制订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供给保障体系,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六)2010年年底前完成赤草医院现有原麻风病人的安置和资产处置。由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组成工作小组,在教育动员好赤草医院现有原麻风病人的基础上,做好转移安置工作。
四、经费保障
(一)本改革方案实施所需一次性费用。由于多部门搬迁、市疾控中心新建业务楼、赤草医院病人安置等所需一次性费用共计约1550万元,所需费用由市政府财政支付,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1.疾控中心增建业务楼1600㎡,预算约需320万元。
2.卫监所、血站、慢病中心搬迁装修,预算约需900万元。
3.麻风病人安置预算约需200万元。
4.120指挥中心购置设备,预算约需70万元。
5.健康教育所购置办公和健教设备,预算约需60万元。
(二)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供给保障体系。为确保公共卫生机构正常运行,积极履行工作职能,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到位并实现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应由市财政提供经费供给保障。按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保障模式,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供给保障体系。改革后人员工资按实有人数核拨(在职在编228人,退休31人),但实发补贴部分采用绩效管理模式发放;对编外人员按劳动法规范用工管理。
扫一扫关注“从化人大”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从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所有文章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新城东路99号 邮编:5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