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从化区人大网!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代表联络站:解决群众诉求的“现场办公”平台
    代表联络站:解决群众诉求的“现场办公”平台
  •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率:13964
  • 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是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要求代表联络站做到布局优化、活动规范、群众认同,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广州市各级人大贯彻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各项部署,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呼声高涨。但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代表联络站还存在分布不合理、数量不均衡、运作不规范、群众参与率低等问题。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进步的源泉,对于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广的从化区来说,如何做到优化布局、规范活动、群众认同以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值得研究和探讨。

    以破解联络站布局“不优”为关键点,通过实施联络站“倍增”计划,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

    联络站分布不合理,这是代表与群众联系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化区代表联络站一直追随着广州人大步伐,起步较早,2013年就建有13个站,至2014年设有22个代表联络站,但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区和镇中心社区,广大农村基本没有联络站,群众反映诉求极不方便,代表活动弱在分布不合理,落后在没有覆盖广大农村。治弱必先治“不优”,推进联络站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破解联络站布局“不优”。换届以来,从化区人大常委会从“优化布局”入手,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代表联络站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印发了《关于优化调整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代表联络站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

    明晰代表联络站功能定位。《方案》明确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功能定位,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主平台和主阵地,主要发挥视察调研、联系群众、人大宣传、建言献策、对接监督和学习交流等六个方面的平台作用。

    形成站点设置立体化格局。《方案》规定,全区各镇(街道)应在其辖区范围内至少建立涵盖“东南西北中”方位的四个以上人大代表联络站,目前,把全区223条行政村、48个社区纳入代表联络站布局范围,重新设立代表联络站41个,新增了19个,实现了“倍增计划”;创造条件在镇(街道)所辖村、社区、片区等地域建设相应的联络站流动点及人大代表个人工作室,构建形成人大代表联络站下设若干人大代表联络流动点、所在村居人大代表设立个人工作室的立体化格局。

    通过一年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化区41个代表联络站全面覆盖了区域范围内的社区、村委,解决了“联络站在哪里活动、怎样活动”的问题。通过代表“亮身份、全天候、零距离”联系群众,做到全区所有社区、所有村委有代表联络,所有选民能够就近反映问题,真正解决“代表往哪里去,联系群众往哪里做”等问题,人大代表在联系中听取民意,在反映诉求中贴近群众,在解决群众困难中发展人大工作。

    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落实“代表进村居工作办法”,规范联络站运作

    从化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建管并举,参照广州市人大做法,结合实际出台《广州市从化区人大代表进村居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牢牢抓住硬件建设标准化、代表进站制度化、开展活动常态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不放,全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

    硬件建设标准化。区、镇两级人大共投入60多万元用于代表联络工作站硬件建设,按照“有统一场所、有统一名称、有统一公示、有统一制度,有统一台帐”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思路,在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做法的基础上,各镇(街道)代表联络站统一安排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且尽可能地处一楼的办公场所,配齐了办公桌椅、书柜、电脑等办公设施,区人大常委会统一标准制作联络站牌子,规范名称为“人大代表联络站”,统一制作了内含驻站代表信息、年度接待计划、联络员联系方式的“信息公示栏”,统一上墙了“代表联络站五项工作制度”,统一制订《接待群众登记表》《联络站日常记录表》《代表履职活动登记表》三项台账记录簿,代表联络站定期做好接待资料汇总归档和总结,建立并完善台帐,让代表履职留下痕迹,为各级人大代表进“站”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代表进站制度化。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带头进站,发挥担任领导干部职务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从化区的省人大代表及选举产生的市、区、镇三级代表共676人全员入站,其中区人大代表206人。三是优化站长人选,加强队伍建设。对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副站长和联络员的数量、职责作了规定,并明确了站长人选条件。联络站站长可以由镇人大主席(人大街道工委主任)担任,也可以由联络站所在村居的有一定履职能力、热心代表工作的人大代表担任。同时,联络站根据各级人大代表变动情况人员适时调整补充,保证全区各级人大代表进站的制度化。

    开展活动常态化。一是明确活动要求。《办法》明确了代表进村居活动的时间要求,还规范了代表联络站制定接待日安排、组织活动计划、选区公告等内容。二是明确联系内容。《办法》指出,代表联系群众主要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法律、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和反馈办理情况等五个方面内容。

    工作流程规范化。一是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运行。《办法》规定了接待内容范围、活动安排公告、意见处理反馈、重要事项报告、代表履职登记、台账记录归档等制度,按照接待、登记、交办、反馈、归档等五个步骤开展工作。二是认真研究整理,及时反馈。《办法》明确,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的联系群众活动中一般不直接处理问题;人大代表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可以以建议意见或者形成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等方式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提出或者向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反映,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向人民群众反馈,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三是分级分类,转交研究处理。《办法》明确人大代表联络站要建立群众建议意见处理工作机制:属于镇(街道)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由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委)提交当地政府(办事处)研究处理;需要区级以上组织处理的事项,由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委)报告区人大常委会,由区人大常委会根据事权交给相关部门或者逐级向上报告处理。

    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导向,通过联络站“三个转变”,真心真意帮助群众

    人民群众无小事,得到群众认同靠的是为民办实事,从化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代表联络站工作“三个转变”(沟通渠道由“单向”向“双向”转变、联络地点由“固定”向“流动”转变、工作方式由“会场”向“现场”转变)贯穿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努力汇聚党委、人大、政府三方合力,认真对待选民群众每一件诉求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努力改善当地民生。具体地说,我们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沟通渠道由“单向”向“双向”转变上下功夫。

    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运行要与人大代表日常履职紧密结合,做到针对不同群众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不是等待接待日的群众“单向”反映,许多代表发挥“草根代表”的本色,主动上门联系、结对联系,延伸联络站(工作室)服务,在内容、时间以及空间上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选民群众的需求。比如,潘翠玲、谭石力等市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沉在基层,与选民面对面、与村居点对点,收集民意,服务村民,形

    成10多条代表建议,包括提高改善农村饮用水、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提高农民医保报销比例、建立农保退休金等农民

    关心的普遍问题,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不拘一格的交流与沟通,人大代表的足迹逐步“印”在了群众心坎上。

    在联络地点由“固定”向“流动”转变上下功夫。

    各代表联络站根据辖区实际,采取联络站固定接待日与片区各村居流动点活动相结合,让人大代表自觉地回归选区、贴近选民,了解群众最真实的状况,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掌握群众最真实的意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困难,实现了固定的“要我联系”转变到流动式的

    “我要联系”。比如,徐座潮代表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对村民反映的困难问题契而不舍奔走呼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直至相关部门承诺解决为止。郑庆禄代表加强与流动点村联系,争取农业产业项目落户,推动乡村振兴,等等。换届以来,各联络站(点)共接待选民3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00多件,其中有6件以代表建议形式转交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在工作方式由“会场”向“现场”转变上下功夫。

    从化区人大常委会不断丰富代表联络站功能,把开展代表主题活动作为抓手,全力将代表联络站打造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现场办公”平台,引导代表履行职务,提出议案和建议,为群众办了一批又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和好事。比如,温泉镇人大为推进全镇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寻找Ⅲ类水、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流溪河沿线35名镇代表对镇水环境治理重点河流云星水和九里步水进行视察,了解水质和污染源治理的情况,9个代表小组分别组织代表就近视察、调研所在选区的水环境情况,推动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吕田镇人大以联络站收集的、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为导向,以代表小组为单位,精选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特色小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调研课题,开展调研视察活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等。对于选民反映的不同层面问题,人大代表从“会场”走到“现场”,充分发挥了代表应有的作用,形成代表为民办实事的务实有效机制。

  • 下一条: 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从化联组开展视察活动
    上一条: 2018年11月“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接待群众通告
    [ 返回列表 ]
  • 扫一扫关注“从化人大”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从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所有文章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新城东路99号 邮编:510900

    粤ICP备19106161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702000054号